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出自哪里,善良的人一旦变狠,你连


可怜之人有必有可恨之处是什么意思 , 出自哪里?佛经 第6条

修身训条:付出未必期待回报 。 人至清则无徒 。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。 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。 辅万物自然而无为 。 优秀是一种习惯 。 养浩然之气 。 善待自己 , 自爱才能被爱 , 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 。 君子和而不同 , 善于隐藏目的和方向 。 自我本我超我 , 心情表情容貌 。 被动的爱我不屑施与 。 没有对抗就没有伤害 。 万物相关 , 本能系统 。 处处留心皆学问 , 人情练达即文章 。
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 , 这句话出自什么地方?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

这个标题是一句民谚 。 其它方言区有没有类似的说法我不清楚 , 至少它流行于北京、天津这片 。 这句话涵盖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的人生智慧:我们看到那些痛哭流涕的人 , 就一定要去同情吗?答案当然是个“不”字 。

对于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 , 他面对的肯定就是“可怜之人”——主动诉说自己痛苦的人 。 当然 , 这些人并非都有可恨之处 。 但以笔者片面的经验所见 , 咨客咨询的动机本身就常常包含着几种人格问题 , 也即“可恨之处” 。

一类就是过度自恋 。 高度关注自己 , 对他人漠不关心 , 这样就放大了内心的痛苦体验 。 他们拿到咨询师面前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。 换成别人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 。

另外 , 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如“希望周围的人都喜欢我”、“希望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”、“希望大家都真诚待我 , 对我讲实话” , 表面看起来满正常 , 其实都是过度自恋的表现 。 这些目标谁也不可能实现 , 于是就陷入痛苦之中 。 凡因过度自恋而产生的痛苦 , 都属于自寻烦恼 。

过度自恋型的咨客还有一个特点 , 就是他根本不在意咨询师的看法 , 只是想让咨询师认同他自己的判断 。 动辄与咨询师争辩 , 令你头疼不已 。 对于这种咨客 , 咨询师能有什么办法呢?除非你认同他的小题大作 。

其次就是喜欢推卸责任 。 这类咨客认为 , 自己所有痛苦的根源都在于他人和社会 。 别人排挤自己 , 大家合伙陷害自己 , 领导埋没自己 , 等等 。 他们把心理咨询当成信访处 , 自己的内心痛苦往往只是个引子 , 通过它要给你唠叨许多所谓的不公平待遇 。 实际上他根本不是想解决心理问题 , 而得想得到一个认同:我无辜 , 我占理 。 既然他认为自己遭到这么多“不公平待遇” , 心理咨询师又能作什么呢?

再次就是过度依赖型 。 他们把咨询师当成依赖的对象 。 不光长期咨询 , 甚至不分时间、场合骚扰咨询师 。 有个咨客半夜打电话给熟悉的咨询师 , 要她来解决自己和爱人吵架的问题 。 连起码的作人礼貌都没有 , 这种可恨之人难道一定要同情他?

有趣的是 , 遇到这种咨客 , 开始咨询师往往觉得是个收获:你看 , 他按时来 , 经常来 , 多好的消费者啊 。 天长日久后你会发现 , 他会象块膏药一样甩不脱 。

笔者这些年遇到过不少心理咨询的过客 。 什么叫过客呢?就是主观感觉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 , 去心理门诊一两次后 , 认为自己完全没问题 , 或者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问题 , 以后再也不登门 。 心理咨询业师遇到这类过客 , 可能会沮丧不已:唉 , 我又失去了一个顾客 。 但就其本人来说 , 极有可能是完全正确选择 。 (有几个还是笔者推荐去的 。 推荐的对象还不是江湖诊所 , 而是吃国家财政的心理卫生中心 。 他们去了一次后就回来质问我 , 那地方是不是要骗我钱啊!搞得我灰头土脸 。 )事实上 , 笔者见过的这些例子中 , 没有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后来变得更严重 。

推荐阅读